... 理事長的話
近年來,精神藥理學和生物精神醫學領域均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隨著新一代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藥物及情緒穩定劑的問世,治療選擇更加多元且精準。此外,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如經顱磁刺激(TMS)和各類腦功能調節技術,結合藥物治療,成為精神疾病治療的新趨勢。同時,生物精神醫學在基因、神經影像和免疫系統等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精神疾病病理機制的認識,並推動個體化治療策略的發展,為精神疾病治療帶來了更多前瞻性的可能性。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自2002年由創會理事長張文和教授成立以來,至今已邁入二十餘載。在歷任理事長的帶領下,本會不斷茁壯成長,逐步提升台灣在生物精神醫學及神經精神藥理學領域的國際地位。歷屆理事長,包括張文和教授、林克明教授、蘇東平教授、劉嘉逸教授、林式穀教授、楊延光教授及白雅美教授,均為學會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作為第十屆理事長,我深感榮幸能承擔這項重任,帶領學會邁向新的階段。
自成立以來,本學會與世界神經精神藥理學會(CINP)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過去數年,我們積極參與CINP主辦的多項國際會議,並於2022年成功爭取在台北舉辦CINP第33屆世界年會。此外,作為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WFSBP)及亞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會(AsCNP)的國際會員,我們持續與這些組織緊密合作,確保台灣的研究與國際標準接軌。每年我們亦與日本神經精神藥理學會(JSNP)進行雙向的年輕學者互訪,促進學術交流。在國內,學會作為台灣神經科學聯盟 (TSfN)的創始會員之一,積極參與多次跨領域的國際神經科學研討會。未來,我們將繼續充分利用這些國際與國內的平台,展示會員在精神藥理學和生物精神醫學領域的卓越研究成果,並加強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學會的國際能見度與學術影響力。
本會一直以來致力於回應國人的精神健康需求,發表了多項本土精神疾病治療的專家共識,涵蓋思覺失調症、抑鬱症及雙極症等領域,並編撰了腦神經刺激治療的專業手冊。同時,我們也積極培育新一代學術人才,設立了張文和研究論文獎、Dr. Paul Janssen研究論文獎及國際學術會議參與等獎助,以激勵年輕學者,為台灣的生物精神醫學與精神藥理學領域注入更多創新與活力。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相關工作,深化研究與教育,促進學術發展。
感謝各位會員的支持與積極參與,讓我們攜手努力,透過學會提升國人的精神健康。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陳柏熹 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