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TSBPN
  • TSBPN 中文
  • TCNP
  • TSBD
  • /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 學會介紹
  • 腦神經刺激專家委員會
  • 最新消息
  • 會議
  • 學術獎
  • 出版
    • 專家共識
    • 臨床量表
    • 學會書籍
    • 學會通訊
    • Bulletin of the AFPA
  • 會員資格
  • 會員繳費資訊
  • 國內外相關網站
Loading
首頁 >> TSBPN 首頁 >> 出版 >> 學會通訊

... 學會通訊

字體:小.中.大
分享:
作者:台北市立療養院成癮防治科 林式穀

近年來,藥物濫用在精神醫學界裡逐漸成為一種顯學,其主要原因為使用成癮物質的人口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物質成癮其實是精神科裡盛行率最高的診斷,需要治療的人口數也是最大的一群。然而過去因為治療的效果幾乎闕如,臨床醫師也不願意面對這些「人格有問題」的病人,所以成癮變成一種被忽視的問題。當然也因為精神醫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別,隨著神經生物學與精神藥理學的進展,許許多多的患者逐漸被「開發」出來。例如因為有「抗」精神病劑的發現,精神分裂病患者逐漸「出籠」了。隨著「抗」鬱劑的進展,憂鬱症的患者不需要每天再去坐「躺椅」了。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精神科醫師也愈來愈像「醫師」了。另外,「抗」焦慮劑也非常受到醫師與患者的喜愛,他們的效果神速,用藥又相當安全,即使不用醫師處方患者都可以自行購買使用,甚至導致濫用,不得已之下只好將以管制。近幾年由於許多所謂的「第二代」藥物相繼推出,因為惱人的副作用相對減少,病人對於使用藥物的「抗拒」降低,使得全世界服用「抗」精神疾病劑的人愈來愈多了。

精神藥理學的範疇分類乃以藥物使用後的效果(結果)作為基礎,所以「抗(anti-)」字的使用不得不然(如抗生素與抗高血壓藥物一般)。雖然神經生物學與神經精神藥理學的進展相當快速,目前這樣的分類已經不大適用於臨床的應用,例如抗精神病劑不只用來治療精神病,而抗鬱劑也不只可以治療憂鬱症而已。雖然如此,「抗癮劑」一詞也悄悄的躍上臨床精神藥理學的舞台了。

抗癮劑的濫觴始自於acamprosate與naltrexone。Acamprosate (Ca(2+)-salt of N-acetyl-homotaurinate)為gamma-aminobutyric acid agonist (GABA)的類構物與觸動劑,與NMDA受體結合而調節鈣離子在通道內的流動。對酒癮患者在三個月內的療效為61%未再復發,而安慰劑組則為32%(Lhuintre et al., 1985)。Naltrexone則是嗎啡的類構物與拮抗劑,可以阻斷鴉片類受體的作用,干擾飲酒後增強作用。其療效為三個月內23 %復發,而安慰劑組則為54%(Volpicelli et al., 1992)。早期治療酒癮被試驗過的藥物相當多,包括抗精神病劑(尤其是多巴胺D1拮抗劑)、抗鬱劑、鋰等,但效果都不儘理想,無法成為藥物使用的適應症。如果有效果的患者,也可能所治療的是其共罹疾患,而非酒癮本身。所以在大多數成癮疾患的維持治療模式,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一些模式為替代法,如美沙酮或丁基原啡因對海洛因成癮,拮抗劑療法如naltrexone對海洛因成癮,嫌惡劑療法如disulfiram對酒精成癮。直接使用藥物來對抗「渴癮」(craving)的藥物就屬前述兩種治療酒癮的藥物了。

一般「藥癮」(drug addiction)的定義,指的是個人無法控制的一種使用藥物的衝動及行為,結果導致功能與生理方面的障礙。相對於我們常見的對「精神病」的定義(喪失現實感)而言,都是一種心智狀態(mental status)的表現。精神病可以用藥物去對抗,當然癮也可以用藥物來操縱。只是成癮的神經生理學相當複雜,牽涉到的神經系統相當多,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鴉片類、大麻、麩氨酸(glutamate)與伽傌胺基丁酸(GABA)等系統。因為成癮行為與酬償系統相當有關,而這主要是經由多巴胺與鴉片類劑系統的運作。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則與情緒狀態明顯關連。目前抗精神病劑與抗鬱劑主要是在這些系統的調節,然而這類藥物卻不具有抗癮的作用。前面所提,反而是鴉片類與glutamate系統可以作為治療標的。另外較有可能的則是大麻系統。

目前glutamate系統的藥物除了戒酒的acamprosate外,memantine也是一個有趣的藥物(Holter et al., 1996)。此藥可以治療老年癡呆症(Molinuevo et al., 2004)、酒癮(Bisaga and Evans, 2004)與海洛因成癮(Comer and Sullivan, 2004)。另外dextromethorphan與其代謝物dextrorphan都可以阻斷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體(Church et al., 1985),此藥除了可以緩和鴉片類藥物的戒斷症狀外(Bisaga et al., 1997),也可能具有抗癮的作用(Huang et al., 2003)。

Disulfiram(Antabuse)是戒酒最為古老的藥物,其作用機轉主要是阻斷體內乙醛的代謝,造成乙醛的累積而導致難受的生理症狀(嫌惡效應),達到戒酒的效果。此藥在因為北美洲的精神醫學界並沒有很好的名稱,一般教科書上都將其列為次級藥物,因為其效果只是被動的嫌惡,患者一停藥就沒有效果了(Bankole et al, 2003)(甚麼藥不是呢?個人的淺見認為美國醫師只是開藥,治療就交給其他人員,根本不去說服患者服藥)。然而近幾年來此藥的「名聲」似乎有所轉變(Grover and Basu, 2004),尤其是可以用來治療古柯鹼成癮(Carroll et al., 2004)。這是一個嚴謹控制的研究,作者認為disulfiram的療效直接來自對於古柯鹼癮頭的控制,而非經由戒絕同時使用酒精所導致的療效,呈現的副作用也相當輕微。另外,此藥對於併用酒精的患者比單純使用古柯鹼者效果較差,作者認為有喝酒的病人在想喝酒時便會自動停藥,而沒有喝酒的人會繼續服用,故其效果較佳。作者並沒有提出可能的作用機轉,不過disulfiram的代謝物DETC-MeSO為一個強力的MNDA拮抗劑(Ningaraj et al., 2001),可能經由此一藥理作用而產生抗癮的效果,這一方面的藥理作用機轉有待未來進一步的動物與人體試驗來證實。個人認為使用disulfiram來治療國內盛行的安非他命成癮,似乎也是一個合理有效的療法,有興趣者可以試試看。

鴉片類拮抗劑naltrexone在海洛因治療的患者,主要是阻斷鴉片類受體的作用,當患者再度使用鴉片類藥物時,感覺不出「爽度」,因而不會復發。但在這治療的過程當中,是否患者的「渴癮度」也會有所下降呢?在我們醫院一項共進行半年的海洛因成癮者的拿淬松維持療法,有些患者的也自覺他們不只不再使用海洛因,甚至抽菸、喝酒與嚼檳榔的量都減少了。雖然目前無嚴謹控制的臨床試驗,不過拿淬松的確可以減緩「癮頭」,包括病態性賭博(Kim et al., 2001)與強迫性行為(Raymond et al., 2002)或自閉症的自我傷害(Gillberg, 1995)。只是目前此藥昂貴了一些,並且也會有一些副作用,所以無法在臨床上廣泛的使用。

大麻系統也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由法國藥廠Sanofi-Synthelabo開發的一項兼具減肥與戒煙功效的rimonabant藥丸,正進入最後測試階段,(http://yangwenjyh.blogspot.com/2004/06/blog-post_108797467132185673.html)。Rimonabant為中樞大麻第一型受體(CB1)的拮抗劑,其原理是透過抑制大腦產生食慾和吸菸慾,宣稱能同時幫助病人減肥和戒菸。飲食過度和抽菸可以不斷刺激這個系統,從而導致人們吃更多食物,抽更多菸。日前在新奧爾良舉行的醫學會議上,法國藥廠Sanofi-Synthelabo發表兩項研究報告;有關rimonabant的減肥研究顯示,服藥者一年後平均減去9公斤,近半數人減去體重一成,對比沒服藥者,平均只減去2.25公斤。此外,服藥者的好膽固醇上升23%,三酸甘油脂下降15%。另一項有關rimonabant的戒菸研究顯示,服藥者戒菸的成功率比沒服藥者高出一倍。對吸菸者做出的研究顯示,使用這種藥物的吸菸者中有28%至少可以戒煙一個月,但使用其它戒菸藥的吸菸者只有16%可以做到這一點(Fernandez and Allison, 2004)。此藥的副作用也相當輕微,可說前景看好。

18-Methoxycoronaridine (18-MC)是一種新的伊菠(iboga)的植物同屬物,在多種藥物的動物模式中證明會減少自我用藥行為,許多研究資料顯示間腦路徑含有許多的alpha3beta4尼古丁受體,直接的調節 mesocorticolimbic路徑的酬償系統,而18-MC可能是第一個合成的拮抗alpha3beta4尼古丁受體的藥物,可以作為許多藥物成癮的抗癮劑(Maisonneuve and Glick, 2003)。另外我們也可看到許多宣稱可以戒癮的一些中草藥,雖然尚未通過嚴謹的科學檢驗,但也無法排除它們的療效,有待有興趣者證實,開發為臨床藥物。

抗癮劑是否會躍上臨床精神藥理學的舞台?從如此多的資料顯示,加上使用成癮物質的患者越來越多,我認為我們再也不能忽視這樣的一個趨勢。目前憂鬱症的患者已經逐漸轉移至社區照護,接下來精神分裂病患者或許也會步上這樣的途徑,成癮病人就會變成精神科醫師最後的一個領土了,大家拭目以待吧。

Reference:

  1. Bisaga A., Evans S.M., 2004. Acute effects of memantine in combination with alcohol in moderate drinkers.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172:16-24.
  2. Bisaga A., Gianelli P., Popik P., 1997. Opiate withdrawal with dextromethorphan. Am. J. Psychiatry 154:584.
  3. Carroll K.M., Fenton L.R., Ball S.A., Nich C., Frankforter T.L., Shi J., Rounsaville B.J., 2004. Efficacy of disulfiram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cocaine-dependent outpatient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rch. Gen. Psychiatry 61:264-272.
  4. Church J., Lodge D., Berry S.C., 1985.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extrorphan and levorphanol on the excitation of rat spinal neurons by amino acids. Eur. J Pharmacol. 111:185-190.
  5. Comer S., Sullivan M., 2004. Effects of intranasal heroin in non-opioid-dependent heroin abusers maintained on memantin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7:S312.
  6. Fernandez J.R., Allison D.B., 2004. Rimonabant Sanofi-Synthelabo. Curr. Opin. Investig. Drugs 5:430-435.
  7. Gillberg C., 1995. Endogenous opioids and opiate antagonists in autism: brief review of empir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ians. Dev. Med. Child Neurol. 37:239-245.
  8. Grover S., Basu D., 2004. The revival (or, rather, survival) of disulfiram. Addiction 99:785.
  9. Holter S.M., Danysz W., Spanagel R., 1996. Evidence for alcohol anti-craving properties of memantine. Eur. J. Pharmacol. 314:R1-R2.
  10. Huang E.Y., Liu T.C., Tao P.L., 2003. Co-administration of dextromethorphan with morphine attenuates morphine rewarding effect and related dopamine releases at the nucleus accumbens 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 368:386-392.
  11. Kim S.W., Grant J.E., Adson D.E., Shin Y.C., 2001. Double-blind naltrexone and placebo comparison stud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gambling. Biol. Psychiatry 49:914-921.
  12. Lhuintre J.P., Daoust M., Moore N.D., Chretien P., Saligaut C., Tran G., Bosimare F., Hillemand B., 1985. Ability of calcium bis acetyl homotaurine, a GABA agonist, to prevent relapse in weaned alcoholics. Lancet 1:1014-1016.
  13. Maisonneuve I.M., Glick S.D., 2003. Anti-addictive actions of an iboga alkaloid congener: a novel mechanism for a novel treatment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75:607-618.
  14. Molinuevo J.L., Garcia-Gil V., Villar A., 2004. Memantine: an antiglutamatergic option for dementia. 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 19:10-18.
  15. Ningaraj N.S., Chen W., Schloss J.V., Faiman M.D., Wu J.Y., 2001. S-methyl-N,N-diethylthiocarbamate sulfoxide elici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mediated neurotoxicity. J Biomed. Sci. 8:104-113.
  16. Raymond N.C., Grant J.E., Kim S.W., Coleman E., 2002. Treatment of compulsive sexual behaviour with naltrexone and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two case studies.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17:201-205.
  17. Volpicelli J.R., Alterman A.I., Hayashida M., O'Brien C.P., 1992. Naltrex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 dependence. Arch. Gen. Psychiatry 49:876-880.
top
最新消息│ 學會介紹│ 會議│ 學術獎│ 出版│ 連絡我們│ 國內外相關網站│ TSBPN│ TSBPN中文│ TCNP│ TSBD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戶名: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帳號:合作金庫(006) 世貿分行 5056-871-000313
地址:704302 臺南市北區勝利路138號 成大醫院精神部
電話:(06) 235-3535 轉 5101/E-mail:tsbpn2002@gmail.com
Copyright © 2024 TSBPN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