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TSBPN
  • TSBPN 中文
  • TCNP
  • TSBD
  • /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 學會介紹
  • 腦神經刺激專家委員會
  • 最新消息
  • 會議
  • 學術獎
  • 出版
    • 專家共識
    • 臨床量表
    • 學會書籍
    • 學會通訊
    • Bulletin of the AFPA
  • 會員資格
  • 會員繳費資訊
  • 國內外相關網站
Loading
首頁 >> TSBPN 首頁 >> 出版 >> 學會通訊

... 學會通訊

字體:小.中.大
分享:
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蔡世仁

近幾年國內精神科醫師在國內外期刊的論文無論在質或量都有蓬勃的發展,也看到不少年輕醫師對精神醫學研究有興趣並願意投入。論文寫作是研究的最後一環,作了研究有了結果而沒有發表,等於白作工而且對不起所提供的研究經費及參與者(合作研究者、參與研究個案)。不過對初學者常常研究過程就像爬了幾座山(申請計劃、搜集個案、執行研究、結果分析),最後碰到“論文寫作”這座大山就停住,功虧一簣。或只是在學會中發表完論文,放著想有空再寫成正式論文,結果幾年後熱情不再或是對實驗過程模糊了,最後就不了了之。論文寫作的好壞影響研究的結果被接受與否甚大。有時好的結果,因為寫作的不好只能投到普通的期刊;有些研究雖然是negative finding或是設計的瑕疵,藉著好的論文寫作可以起死回生。

筆者在R4開始投入醫學研究,至今約12年,在論文寫作上也是辛苦走來,經過不斷的寫作、嘗試錯誤、退稿、修稿、閱讀相關書籍、閱讀期刊,慢慢提昇寫作功力。記得第一篇論文作的是動物研究,當時無人指導寫作,又自視甚高,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篇“嘔心瀝血”之作,就投到Psychiatric Research。後來才知道投稿也是有一些“規矩”,還經editor提醒補上Cover Letter。這篇文章連Title上的字都拼錯了,還好editor有點憐憫心,沒有reject掉,否則我的學術生涯就此打住了。不過editor的憐憫心也只是一點,因為要答覆的問題有二十幾個,而且不好答覆。接下來的日子就一直猶豫要放棄還是要回覆。就這樣,放在抽屜,一天天過去,最後在回覆截止期前幾天才硬著頭皮把這些問題一一回覆。過不久接到editor的來信,仍有一些問題要答覆,不過這次好多了,最後這篇論文就在1995年(開始作研究的兩年後)誕生。非常的辛苦也非常的高興,但這兩種感覺在之後的投稿,就慢慢的減少了。在第一篇論文成功後,再接再勵的寫了一些,但更不順利,接下來兩篇就慘遭退稿。剛開始收到退稿信,心情都會Blue個幾天,不過隨著日後不計其數的退稿,這樣的Blue一分鐘就過去了。寫這些辛苦挫敗的初始經驗,是期望初學者不要因初期的挫折就放棄了,這樣的困難常是要面對的。如果你在初期有好的前輩指導或許可以平順一些,不致於走許多寃枉路。如果你需要自己去摸索也不要太氣餒,在這些辛苦的過程,學會了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在日後的獨立研究或開創新局絕對是有幫助的。在研究的初期,曾有機會為學會通訊訪問張文和教授的研究歷程,張教授是在更艱難的環境中持守著對研究的熱忱而有很好的成果,雖然未直接受教,不過這股研究熱忱對我不少的激勵。或許學會通訊有機會請國內幾位精神醫學研究的前輩以演講、訪問或個人回顧分享研究歷程與心情,相信對後進會有不少幫助與提醒。

在動物的研究之後,我又作了一些病歷回顧的研究及個案報告,之後又與其它醫師合作有關精神遺傳研究及老人精神疾病,這兩年並嚐試寫精神疾病的假說。雖然這些分屬不同研究領域,不過論文寫作的基本架構還是一樣。論文寫作沒有什麼捷徑,只要守住一些基本原則,剩下就是不斷練習、調整了,以下一些原則有些是我的經驗,有些是參考後面所列的書籍。

論文寫作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清楚、論述相關且合理。英文寫作對我們來說是有點困難,不過現在有英文編輯公司,只要寫的清楚,經過英文的修改,就不用太擔心了;另外論文寫作有些類似的句子常會用到或是別的論文有些句子不錯,也可搜集起來,再加上電腦提供的同義字、文法修正,英文應該不是論文寫作的最大阻礙。

目前大部份期刊在論文的主體分成四部份,分別如下:
1.Introduction: Why did you start?
2.Sample and Methods: What did you do?
3.Results: What answer did you get?
4.Discussion: What does it mean anyway?

Introduction:
常看到初學者Introduction寫的很多、很雜,而Discussion一點點,頭重腳輕的感覺。Introduction雖是一部份(part),如果去分析,可以看到裏面包括4個成份,分別是Why is the topic important? What had been done in this topic? What needs further study? 及 Your aim of this study。比如寫olanzapine在老人精神症的使用,就先提到老人精神症很常見,常需要antipsychotic治療。但傳統antipsychotic易造成EPS副作用的問題,olanzapine是另一種選擇,呈現此研究的重要性(Why is the topic important?)。接來是這幾年這方面研究的大致情況(What had been done in this topic?)。有那些問題尚未探討(What needs further study),如不同診斷需要olanzapine的劑量,在亞洲人的療效及副作用。最後是Aim of this study,如探討中國老人精神症在不同診斷所需的olanzapine劑量及短期療效和副作用評估,並與歐美研究結果作比較。有些論文會提出一些假設,期望透過研究來証實或否定,這在基礎研究較常見。
Introduction很容易寫太長,所以重覆或不相干的東西儘量除去。有些細節在Discussion再提就可以。如果需用到縮寫,在第一次出現就需列出全名並括號縮寫,通常整體文章需用到三次以上才考慮用縮寫。Introduction寫的好,才會吸引人繼續看下去。

Samples and Methods:
這一部份較容易,甚至實驗還未完成就可以先寫。這一部份要交待清楚使別人知道你設計的方法有沒有錯誤,如果要重覆你的研究,應該也是可行且得到類似的結果。另外目前很多雜誌都規定臨床研究需註明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並有參與者的同意書,在動物的研究也要有審查會的同意;這些是在研究計劃就要考慮進去。在統計部份,使用的統計方法、數字呈現是標準差或標準誤(一般是以標準差較合適)也要交待。

Result是文章第三部份,不過常是第二個完成部份(Method是第一部份),適度的圖表,可突顯研究結果或是簡化結果敍述,不過圖表頗佔空間,所以需要才用。

Discussion是文章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部份,討論的東西應是局限在該研究的結果。常常初學者或住院醫師在個案報告上的Discussion是與主題有關,但不是研究的結果或是所報告個案的主要問題,寫的內容是別人的研究結果。

Discussion需要按次序一段段的分析討論研究的結果。大部份的論文在開頭先討論此研究的主要或有趣的發現,有甚麼意義或重要性、與之前的假設是否相合、與別人的發現有無異同,若有不同就要針對可能的原因作討論。

在Discussion可以看出作者的邏輯能力、各種可能情況是否都考慮、相關文獻是否都review到(文獻的仔細搜集及Discussion前再次的review文獻會有幫助)及對研究結果的意義推衍是否合理。在論文寫作的初期就像一些初學者,我也是破綻連連,甚至incoherent。經過10年多眾editors(or reviewers)的“修理”,功力增強不少。就像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到“寫作使人精細(exact)”,覺得現在思考是更有條理了。

除了文章主題,另外論文還包括標題、摘要、誌謝、文獻及圖表。標題的選擇,儘量不要太長,但要能含括研究主題及吸引人的興趣。摘要常是在文章正文完成後再寫,以便與正文相呼應。有些雜誌會要求結構化(structured)的摘要,即使沒這樣的要求,摘要的基本架構也是要有背景,研究主題與方式主要結果與結論。摘要也常有字數的限制,需注意”作者說明”的規定。文獻的陳列一定要注意雜誌要求的格式,常常初學者在這方面的破綻一下就看出。我自己在這方面有點obsessive,即使標點符號、粗體或斜體都會去注意。

文章在一番折騰後好不容易完成,有些初學者感覺脫了一層皮或是虛脫了,這時候一定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不要急著寄出去。能夠找個有經驗的人指正會好一點,不過也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被改的面目全非。若是找不到人修改,就先把完稿放一、兩週,等到心智恢復後,再校改一次。

我有點怕改這種第一篇的“心血結晶”(brain child)之作,常常好端端的人,寫出來的論文內容,一些psychopathology都出現了(包括incoherence、irrelevance、loosening association、flight of idea、delusions…)。改太多怕傷了初學者小小的自信心;改太少,可能又過不了沒有憐憫心的Editor這一關,因為他們不會因為你寫很多,作的很辛苦,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就接受你的論文。在書上看到一個有關這些“無情”editor的笑話:在天堂有一位教皇向上帝complaint為什麼他家對面的editor住的房子比他大很多。上帝安慰他說,這兩千年來我們有幾十位的教皇來到天堂,而editor不過就這麼一位,所以特別寶貝。

現在論文的發表不只是個人的興趣,醫院的鼓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在一些醫院還關係到升任主治醫師、教職申請、上面要求論文發表的壓力(negative reinforcement)。而在R3又要開始準備專科考試,故建議R1、R2從較容易著手的case report開始論文的發表。回顧12年前我的第一篇論文寫作,桌上堆滿了草稿,最後人快虛脫了,外邊天也快亮了。這幾年因為不斷的投入及寫作而漸入佳境、著作等“膝”。如今寫作已經直接在電腦完成並尋找及抓取資料,以較之前十倍速完成更好品質的論文。相信有為者亦若是,期望國內精神醫學研究人才倍出,對精神醫學研究有所貢獻,就如陳嘉祥教授的Slogan:“Put Taiwan in the Map”。也希望這篇文章拋磚引玉,能有更多前輩,分享他們的研究心得。

Reference:
1.科學論文寫作與發表。潘震澤著(藝軒圖書出版社)。
2.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by Robert A. Day (Oryx Press)。

top
最新消息│ 學會介紹│ 會議│ 學術獎│ 出版│ 連絡我們│ 國內外相關網站│ TSBPN│ TSBPN中文│ TCNP│ TSBD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戶名: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帳號:合作金庫(006) 世貿分行 5056-871-000313
地址:704302 臺南市北區勝利路138號 成大醫院精神部
電話:(06) 235-3535 轉 5101/E-mail:tsbpn2002@gmail.com
Copyright © 2024 TSBPN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All rights reserved.